鱼苗怎么繁殖出来的

农资资讯034

鱼类是如何繁殖的?

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卵胎生鱼类

鱼苗怎么繁殖出来的,第1张

它们的受孕方式直接就是体内受精,母鱼也是可以直接怀孕生下小鱼的,比如观赏鱼中的孔雀鱼,红箭鱼,玛丽鱼,牡丹鱼等等,如果我们不去仔细观察还真是发现不了它们也会有如此行为。

二、卵生鱼类

卵生鱼类的繁殖方式在鱼儿的受孕方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它们大多数都需要由于卵的附着物,然后雌鱼在附着物上边产卵、雄鱼受精,鱼卵经过一定的孵化期就可以孵化出小鱼苗了。

金鱼怎么生小鱼?

金鱼怎么生小鱼?

其实呢金鱼并不是直接生小鱼出来的,它是卵生动物,也就是说是要先产卵出来,然后在体外受精卵经过孵化之后,才能孵出小的鱼苗出来。正常情况下已达性成熟的金鱼一年有两个产卵繁殖的季节(春、秋两季),只要温度合适,投喂合理的话每个繁殖季节会产多批次的卵,特别是在春季时更加明显。好了,那我们来了解下金鱼的整个繁殖过程。

温度:金鱼对繁殖期的水温相对其它温水性鱼来说,相对要低一些,性成熟的母鱼当水温达到14度时只要各方面的条件合适时就会出现产卵。

产卵过程:自然环境下,母鱼产卵时会有公鱼在后面不停地追,水产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为追尾,也正因公鱼不停地用头去顶母鱼的腹部,成熟的鱼卵才能顺利产出来,同时当有鱼卵产出来时候公鱼也会立即排精出来,从面形成受精。

孵化过程:已受好精的鱼卵在水体中(一般会转入清水中孵化)经过几天的孵化后会孵出小的鱼苗来,这里的具体时间得看水温,一般当水温在24度左右时,经过四天左右可以孵出来,同时水温越高用时越短反之则越长。刚孵来的小苗是趴在水底或是池壁上不动的(或是上下窜动),一般过一到两天后才会像正常鱼类这样平着游。当鱼苗能够平着游动时这时我们就可以用饲料来喂鱼苗了。至于鱼苗的管理,踏火之前的文章中有专门讲解,有需要的可去查阅。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鱼是怎么繁殖的?

鱼类的受精方式有两种,极大部分卵生鱼类行体外受精,亲体分别把精卵排入水中;少数卵生鱼类如一些鲨、鳐类行体内受精,而所有卵胎生和胎生鱼类则行体内受精。?

鱼类的生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类型。?

1、卵生为大多数鱼类的生殖方式。鱼类将卵产至体外,胚胎发育在体外进行,胚胎发育过程中完全依靠卵内的营养物质。?

2、卵胎生 受精卵在雌体生殖道内发育,发育中主要依靠卵黄营养,与母体没有营养关系,或母体生殖道主要只提供水分和矿物质,最终由母体产出仔稚鱼。

泥鳅是怎么生出来的?

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具有很高的养殖价值,自然繁殖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模仿自然环境条件,让泥鳅自行产卵孵化,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泥鳅子代的成活率,操作也十分简单,很适合泥鳅养殖专业户使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泥鳅自然繁殖技术吧!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繁殖习性

泥鳅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产卵技术

1、产卵环境:泥鳅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5~102米,水深40~50厘米,最好能保持微流水。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做鱼巢,供卵附着。每平方米放亲鳅7~10组(一雌两雄为1组)。

2、产卵时间:水温在18~20℃时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当水温在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共产3000~5000粒。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

3、产卵管理: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当水温升至18℃,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刺激亲鳅繁殖。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孵化技术

1、苗池整理: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天,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计算好放卵总数。

2、苗池管理:泥鳅鱼巢上方要遮阴,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在水温19℃时,受精卵经50小时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

3、鳅苗管理: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厘米,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侧卧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鳅苗孵出2天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孵出3天后,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胸鳍变大,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繁殖注意事项

1、孵化温度与受精率、孵化率密切相关,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受精率、孵化率都较低,因此孵化最好在水温22~28℃时间段进行。

2、当受精卵全部破膜后,应迅速及时捞出卵膜及污物,以免腐败造成水质恶化,影响苗种成活率。

3、苗种培育期间定时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泥鳅苗在营肠呼吸、皮肤呼吸之前,完全靠水中的溶氧进行呼吸,这与成鳅不一样,以免因水中缺氧造成浮头大批死亡。鳅苗下塘后15天左右,肠呼吸器官才能初步形成,但并不完善。

4、泥鳅苗下塘时最好把池塘水温与孵化池水温调节一致,避免因温差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泥鳅苗培育过程中最常见的鱼病为气泡病、烂鳃病,烂鳃病多发生在鳅苗下塘12天左右,因此在鳅苗下塘8~10天左右,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提前预防。而气泡病在泥鳅苗下塘的当天就有出现,发现病情应及时加注井水,同时每亩用食盐10~1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6、泥鳅苗长到3~5厘米后,应进行分塘,每亩10~15万尾。

7、当年5月份繁育的泥鳅苗,由于生长期短、生长快、饵料系数低,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商品规格60~80尾/千克左右。

小鱼产卵怎么处理?

1、注意隔离:

鱼产卵后要进行隔离,避免鱼将鱼卵破坏掉,因为有些鱼会出现吃鱼卵的现象,所以雌鱼在产完卵的时候要把它和鱼卵隔离开。

2、及时换水:

鱼产完卵之后,水会变的比较浑浊,要及时进行换水,这样就可以保证鱼卵能够正常孵化。

3、细心观察:

鱼产卵后的两天左右,基本上就能看出哪些是受精卵,哪些是没有受精的,一般受精卵呈微黄透明状,而未受精的卵则是乳白色,最好能够将未受精卵取出来,以免影响正常卵孵化。

4、控制水温:

一般适合鱼卵孵化的温度在15-18摄氏度左右,孵化时间在6-7天,只要提供给鱼卵的环境稳定,一般就会孵化出来小鱼的,并且鱼的体质也是比较好的。同时,对于繁殖的种鱼还要注意隔离,适当补充一些营养物质,为下次产卵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