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地位

农资资讯042

我国农业的地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地位,第1张

扩展资料:

国家统计局24日发表的一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称,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现代农业深入发展,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5000万吨大关,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产11415万吨,增长25%。2004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八年增产,2007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5亿吨,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

同时,经济作物全面增产。2011年棉花产量659万吨,比2002年增产167万吨,增长34%。油料产量3307万吨,比2002年增产410万吨,增长14.1%。糖料产量12517万吨,增产2224万吨,增长21.6%。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7930万吨,增产15069万吨,增长28.5%。水果产量14083万吨,增产7131万吨,增长102.6%。

农民收入方面,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

农村民生方面,2011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6.4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1.7倍,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38%。

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89972万人;201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9.2%,比2002年提高20.5个百分点;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长36.6%。

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

农业是第一产业,它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与生存之本,它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是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可以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一、农业有多重要

1、农业是第一产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它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当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较脆弱,原因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

4、农业的基础地位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切身利益、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能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中国农业世界地位?

粮食总产6500亿斤,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棉花总产5900万担,次于美国、苏联,居世界第3位。

花生总产7600万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

油菜籽总产8100万担,居世界首位。

芝麻总产1000多万担,居世界首位。

黄红麻总产2500多万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

烟叶总产2900多万 担,居世界首位。

甘蔗总产5.9亿担,居世界第14位。

茶叶总产680多万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什么?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5)总之,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农业区位因素的地位?

1.自然区位因素。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

2.社会经济因素。例如,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分别处在我国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由于诸多因素,如气候、劳动力等条件的差异,分布着不同的农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