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引发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农资资讯030

为什么说农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农业,进而在说农作物布局的战略意义,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农业是一个最古老、最原始的行业,但却是一个永远不会被替代、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行业。农业行业由农、林、牧、渔四个大产业组成,仅就农业产业而言,是一个农作物的产业,它由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构成,而大田作物又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三大类。显然从类别上看粮食作物仅是粮、经、饲、果、菜、花等农作物方面的一个类别,但从其重要性上讲,它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产业。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以粮食为基础。

农作物生产是以农用耕地为基础的。2002年全世界只有农用耕地15.34亿hm2,除去多年生作物用地,计有14.04亿hm2可耕地,大约有7.57亿2用于种植粮食作物,比例为53.92%;2002年中国有农用耕地1.54亿hm2,除去多年生作物用地,计有1.44亿hm2可耕地,大约有1.09亿hm2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占可耕地比例为75.69%;由此可知,世界上一半可耕地,中国的3/4可耕地进行粮食生产,突显出粮食作物在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种子引发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第1张

粮食作物是生产粮食的产业。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必需品,一直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政治意义。这一点,不仅仅只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还通常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爆发冲突的一个焦点。因为粮食问题,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几乎流产;因为粮食问题,欧共体12个国家农民把拖拉机开上街头;因为粮食问题,美国开创了高额补贴农民的先河;因为粮食问题,韩国农民把“有机肥”抛进主张开放稻米市场的某研究所(柯炳生,1995);中国曲折的入世谈判,焦点是农业,核心是粮食。

在中国,从古代“深挖洞、广积粮”的施政纲领到20世纪的“以粮为纲”的发展战略,都显示了历代政治家对粮食问题的极度重视。20世纪50~70年代,为了摆脱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和国家政府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的口号,动员全党抓农业,一把手挂帅抓农业。但是在当时全国人民有相当多的人民处于饥饿半饥饿状况,抓农业就是抓粮食,粮食就是农业,而是不讲成本、不讲代价,只要生产出粮食即可。在付出高昂的代价下,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3亿t,达到人均318kg,使全国人民解决了温饱。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投入的政策,开创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新局面,但仍然把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作为农业这一头等大事的重中之重。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1998年中国粮食生产达到5.12亿t,出现了基本平衡、丰产有余的好局面,使全国人民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由于退耕还林(草)和战略性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1379万hm2下降到2003年的9941万hm2,粮食供需出现缺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再次于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发布“1号文件”,要求全党全国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粮食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再次突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粮食是农业之本的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和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粮食在农业各产业中,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贡献率是较高的。1978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4%,而粮食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即在农业贡献中粮食占了近2/5;199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9%,而粮食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粮食增加值仍占整个农业(农、林、牧、渔)对国民经济贡献的1/4(柯炳生,1995)。这个比例在20世纪50—60年代肯定会更高,尽管在进入本世纪后也会随着农业与农村结构调整会降低,但绝对量则一直在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产值在逐年加大,2003年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其中粮食是食品工业最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尽管粮食在农业以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直接贡献率减少了,但间接贡献仍是很大的,而且会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增长,粮食的地位与作用只会加强,而决不会削弱。

不同农作物在不同时期的价值不同,农业生产是最基本的,民以食为天,农作物在一个国家之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规划农作物的布局,以使得农作物的经济价值达到最大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当然具有战略意义。

农业合理布局的重要意义,是由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地域性: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各不相同,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也不相同;各种农作物、林木、畜禽和水生动植物等对自然资源条件各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对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可使各部门、各门类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达到地尽其力,使劳动力、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投放尽可能的用在能够带来更大效益的方面,以较少的能量和物质投入,尽可能获取较多较好的产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综合性:农业的各部门、各门类之间,以及它们和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完整系统,即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的农业布局和结构,可使农业各部门、各门类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综合的潜力,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效率,使物尽其用。季节性:农、林、牧、渔业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生产都受到特定季节的限制,因而劳动力的使用常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得不到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和基本设施也会出现季节性余缺现象。

为什么种子能够结果?

如 果我们经常留意一些有趣的新闻,会发现其中对巨型蔬菜的报道,如比一个小女孩还大的卷心菜,需要用吊车吊的巨型南瓜,半人高的胡萝卜,还有像气球一般大的洋葱,等等。这些蔬菜界的巨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太空蔬菜,而它们的来源正是大名鼎鼎的太空种子。

那么,太空种子是去太空旅行过的种子吗?为什么种子去了太空就可以结出巨大的果实呢?目前,人类已经培育出了很多种太空种子,如小麦、白菜、水稻、大豆等。 但是,这些太空种子并不全是太空旅行的旅客,人们之所以称它们为太空种子,是因为它们的“祖先”都来自太空。

人们将运用太空环境培养植物种子的方法称为太空育种,而我们能见到的这些太空种子,都是科学家们精心筛选出来,并继续培育的优良品系。太空的环境非常特殊,大量存在的宇宙粒子,带有能量的各种宇宙射线和微小的重力,都是可以加速植物基因突变的因素。

有趣的是,这种宇宙环境引发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也就是说,有些种子基因突变后结出的果实会变大,但也有的会变得更小或是出现畸形,还有的甚至会结不出果实。所以,当种子回到地球上后,育种专家们往往会用4 ~ 6年的时间,从所有的种子中选择出优质的种子,并将其优良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

当子代的性状稳定后,也就是说那些突变的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时,这样的种子才可以真正地被使用。在培育出各种“巨人”植物的同时,科学家们还得到了很多具有抗干旱、抗虫害等优点的农作物,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保护环境和优质耕地的意义?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近3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接近美国全国人口规模。现在很多农民虽然进城了,但他们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需求并未解决好。如果部分农民工长期不能市民化,农村还是他们最后的退路。一旦大量农民工遭遇就业困难,又没有退路,必然影响社会的稳定。

目前,国家三令五申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对进城农户是否放弃承包地,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

保护好耕地,对农民有多大意义?

1、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而种子和耕地就是“两藏”战略的两个要害。日前,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国家安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2、保护好耕地才能守住农民最后的退路

很多进城的农民,都把农村当成最后的退路,他们在城里生活不下去了,还是需要回到农村生活,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只有保护好了土地,才能守住农民最后的退路。

3、保护好耕地有利于农民增收

随着国家土地改革的推进,农村土地的价值越来越大,土地增值带动农民增收。比如可以出租土地赚租金,可以土地入股分红,还可以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等。所以,保护好了耕地,对农民增收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