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农资资讯028

什么是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这是指在农业生产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增加产量产值,对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对社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对国家增强经济实力。

二是生态效益。这是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生态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第1张

三是社会效益。这是指保持城乡社会稳定,密切各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乡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农业化学物残留污染问题。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理应得到人们的重视,农业化学物残留污染就是其中的一项问题,增加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落实,特别是对土壤的污染力度较大,主要体现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较大,农作物地膜的运用情况不受控制等。农业化学物残留污染将会加重土壤污染力度,降低土壤本身质量,影响土壤透气性的提升,这样就会制约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给食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

(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较为突出,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缺乏科学合理的处理,垃圾收运以及堆放处理方法不够科学,这样就会造成垃圾占地面积大或者江湖被污染的问题,农作物的生长也受到负面影响。废水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给农村生活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畜禽粪便和秸秆焚烧。农村的畜牧养殖行业发展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借助畜禽养殖提升自身收入,然而由于畜禽粪便以及养殖的废弃物数量较多,从而造成了农村污染问题,随意处置畜禽粪便也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秸秆焚烧的问题,从而给农村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小麦或者玉米在收割之后,其秸秆大部分被遗留在地里,回收和储存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是进行焚烧,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将会污染农村环境,还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简述生态农业及其特征?

生态农业特征:

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有什么文化意义?

农村旅游开发,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整合农村资源,提高乡村建设程度。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一种加速农村发展的手段。

农村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但是农村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多绿水青山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只有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更好的完善农村生态系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生态农业怎样发展?

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我来答共1条回答

易书科技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2019-04-13

如果说企业的清洁生产主要从工业的角度来考虑生态伦理建设的问题,那么,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伦理建设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代常规农业是依靠化肥和农药来解决农田营养问题和病虫及杂草控制问题。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全球的粮食紧张局面,为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其中一个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了环境污染,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就是揭示农药大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由此引发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化肥和农药像一把双刃剑,对农业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必须对其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估。

要控制化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既要控制其施用量,又要严格执行使用规程。目前国外实施一系列法定的一般预防性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前者的方向是消灭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控制其在环境中的积累,如利用有机肥在最佳时期按规定用量、用适合当地的方法施肥,在轮作中栽培过渡性作物,施用长效肥料等。一般预防性措施包括对肥料的正确运送、保存和施用等。

农药是消灭对人类和植物的病虫害的有效药物,在农牧业的增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很大的作用。但农药有其利也有其害。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空气、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积在牲畜和人体内引起中毒,造成农药公害问题。为了防止农药的污染和危害,主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杀虫除害途径,联合或交替使用化学、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克服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做法。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农药品种和剂型进行安全评价;并从急性、蓄积性和慢性的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畸性,联合毒性,对眼和皮肤刺激性和变态反应,农药代谢产物的毒性,农药的残留行为,对水生动物和益虫的毒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全面比较,然后制定允许残留标准和安全间隔期。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农药。搞好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合理调配农药,改进喷洒方法和农药使用的性能,以便用药及时适量,提高药效,减少污染和防止产生抗药性,做到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害,并充分发挥农药的积极作用。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来代替剧毒和残留性高的农药。

除了要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常规农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另一个思路就是发展生态农业。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我们也可以说,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体现化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当前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理论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所以不少人士认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生态农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