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技术介绍

农资资讯037

杂交水稻技术?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一)、制种基地的建立

杂交水稻技术介绍,第1张

1、基地选择

在选择隔离条件好,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壤肥沃,地势开阔的田块,排灌条件好,集中连片的基础上,选择交通方便,群众基础好,易于管理的地方,建立制种基地。

2、制种田选择

应选择地力均匀,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非冷底田进行制种。两系制种田无水库水和冷浸水灌溉制种田。

(二)、制种季节的选择

应根据不育系对温、光、湿度等因素的要求和种性特点,结合当地制种基地的气象资料,综合考虑,安排制种季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宜安排在夏秋季制种。

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与管理?

1.选地催芽 在种植之前我们应该选择一个背风、光照充足、有机物质丰富且少草的排灌正常、水源充足的地块。然后在田间施入充足的底肥,底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配合适量的钙钾肥肥。将土壤敲碎平整,根据种植面积控制好规格整墒做畦。然后将种子暴晒两天左右,再用水清洗一遍,选出干瘪空秕种子。再将种子用多菌灵浸泡一天,浸泡后清洗干净放入桶中进行催芽。当有一半以上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2.播种管理 在播种之前,要按照大田规格准备好育苗床,将育苗床整好后再喷一次水,将土壤灌透。然后再将种子全面均匀的洒在苗床上,将其轻轻压入土中后盖一层细土,以不见种子为主。播种后要做好除草工作,除草时不宜使用化学除草的方法,要根据苗床含水量适当浇水。通常水稻整个生育期内要浇水4次左右。然后在杂交水稻长出一片真叶,一片心叶及移栽前7天的时候各追施一次尿素。

3.适时移栽

在水稻秧苗进入返青期的时候要及时浇一次返青水,不过水分不宜过多,小水促进分蘖。要注意控制分蘖数量,防止无效分蘖过多,消耗过多营养,影响水稻的生长。控制幼苗的生长,出现翻白根时才达到控苗目的。然后在移栽定植一周左右后要及时追施一次尿素,并且在返青结合浇水一起追肥一次。最后要合理使用除草剂,每亩均匀撒施达到除草效果,最好是与追肥工作一起进行。在移栽前首先要做好定植大田的准备工作,注意大田内的水分,堵好排水口,防止水分流失。

4.田间管理。

在水稻秧苗进入返青期的时候要及时浇一次返青水,不过水分不宜过多,小水促进分蘖。要注意控制分蘖数量,防止无效分蘖过多,消耗过多营养,影响水稻的生长。控制幼苗的生长,出现翻白根时才达到控苗目的。然后在移栽定植一周左右后要及时追施一次尿素,并且在返青结合浇水一起追肥一次。最后要合理使用除草剂,每亩均匀撒施达到除草效果,最好是与追肥工作一起进行。

杂交水稻小知识?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由于花粉无力生活,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保持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

恢复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

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两系杂交稻:一种命名为光温敏不育系的水稻,其育性转换与日照长短和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它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平温条件下,恢复雄性可育。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发展杂交水稻,在夏季长日照下可用来与恢复系制种,在秋季或在海南春季可以繁殖自身,不再需要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因此用光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叫做两系杂交稻。

杂交水稻怎么培育的?

就是在初夏育秧时,选择杂交稻公本和母本种分别育秧,到移栽时节,先栽毌本,並给公本留下空地,待公本秧长到和母本一样高时再在空行栽下公本秧,等到公本和母本孕穗扬花时,组织人力赶在早上露水地时拉花,这样可提高公母本授花粉率和结实率,最后将公母本稻分开收获,留作下年作为公母本种子。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研究成功的?

杂交水稻问世的时间是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是水稻品种,现代培育的新型籼稻杂交水稻,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1964年,袁隆平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

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袁隆平实现三育配套,育成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杂交水稻配套成功后,1975年冬,国务院就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杂交稻的决定,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于是当时在湖南大地出现了千军万马下海南的动人场景。当年在全国多点示范的面积达5600多亩(1亩=1/15公顷),1976年示范推广的面积就高达208万亩。

1976年至1988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为12.56亿亩,累计增产水稻1000亿千克以上,仅1987年,杂交水稻增收的粮食就达150亿千克,而当时辽宁省一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127亿千克。

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袁隆平于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

1986年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观点,经6年艰难攻关,与研究人员成功地突破了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