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的文学价值?

农资资讯040

“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小仲马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1823年,大仲马在巴黎与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同居,次年生下小仲马却由于嫌拉贝身份卑微而拒不娶她为妻。小仲马就成了私生子,靠母亲辛劳抚育,直到7岁才在法律上获得父亲承认。身为私生子的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歧视和讥讽,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其对受辱被弃的女性感情也开始偏向。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维持生计,仍得同阔老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与之绝交而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旅。一年后,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 根据一般的善恶有报的观念,一个美丽的灵魂,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归宿。但是她的本性美和社会恶对她的打击反差太大,简直惨不忍睹。但是,她受到的折磨愈非人,命运愈悲惨,遭遇愈无辜,她得到的同情也就愈强烈,她的美的追求也就愈彻底。 作者沉重的情感与明显的审美态度使玛格丽特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她越是要保持自己,她越要追求自己的爱情,越是被鄙弃,作家越是想要成全她的爱情,她受到的伤害就越大,悲剧力量就越强烈。 生活已成审美本身,那就不能按生活的原样来生活,而应该按作品的需要来处理。而美是危险的,因为美排斥平淡中庸,美需要多姿多彩,就像北岛说的“渴望燃烧/就是渴望化为灰烬”,因此很少有人胆敢把美学引入生活,人们通常在艺术作品中进行审美活动,完了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这是“美在于距离”的真谛)。就像人们激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一般都采取“好死不如赖活”的策略来对付人生。玛格丽特不是常人,他窥透了这些奥秘,决定选择为美献身的人生道路。 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则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这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茶花女》的文学价值?,第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