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农资资讯027

现行保粮方针有哪些?

一、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深入落实藏粮于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第1张

一是稳定粮食耕地面积,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可逾越。政府在工业化用地,城市化用地的问题上要起到调控的作用,严格保护农业耕地,防止出现各类建设用地侵占行为。

二是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力度,夯实粮田高产稳产基础。

三是持判埋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保护提升耕地地力,实现藏粮于地。

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推动藏粮于技。

一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灌溉,提倡农业种植机械化,促进农业规划、集中化经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以此带动粮农生产积极性。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种植科技含量。在粮食生产上要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利用科技水平,科学种植,以科技带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生产中的科技投入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内容包括?

一、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尽管农业资源禀赋欠佳,但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寄望于国际市场。中国一旦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势必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影响我国与一些缺粮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立足国内有没有潜力?回答是肯定的。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增产仍有潜力可挖。中共十八大后,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序,要求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藏粮于地,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最近18年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打破了以往“两增一减一平”的怪圈,主要得益于此。二是藏粮于技。相比1978年,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5700万亩,产量却翻了一番多,主要靠良种良法促成单产提高。三是优化区域布局。不同农产品往往在某些区域具有比较优势,优化布局,是降成本、提效率的重要途径。

三、保护和调动种粮抓粮积极性。一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立家庭联产承包制,继取消农业税后,国家逐步建立、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实施生产者补贴,建立最低价收购制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搭建科研成果交易平台;强化公益性职能的同时,放活经营性服务,允许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自主创业、持股兼职。三是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即建立粮食省长负责制。为了解决“产粮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问题,中央财政从2005年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四、健全粮食储备制度,畅通粮食市场流通。中国粮食流通经历了从统购统销、调拨包干到多渠道流通,再到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历史性转变,目前从购销到加工转化基本实现了市场调节,建立了从现货市场到期货市场、从批发市场到线上交易,市场类型齐全、交易方式多样的市场体系和四通八达的粮食物流体系。

粮食安全指的是什么?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呼唤全球性方案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提高全球性耕地的投入

第一,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资料显示,世界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提高产量仍有很大潜力,比如有“粮仓”之称的乌克兰,的粮食单产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拥有大量耕地的俄罗斯粮食单产甚至更低,而巴西还有4亿多公顷可耕地尚未开发。

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

第二,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围绕着农业问题所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必须尽管结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相对的让步。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应当大幅削减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以欧盟、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农产品自给国集团必须大量削让关税和配额限制,而二十国集团也应当尽可能地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

第三,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

(1)联合国可建立一个全球性粮库,履行“世界粮食银行”职能,并制定“特别借粮权”,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粮食危机,同时,“世界粮食银行”可以以优惠条件向出现短期粮荒的国家借粮。

(2)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获得撤销相关国家粮食贸易限制性规定的职权,即使一些国家需要设立新的限制规定,必须提前通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协商。

(3)经合组织负责制定全球性的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审查和评估相关国家发展生物质能的长期影响,并且指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指导。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负责评估相关国家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际市场粮食产品及期货的分析和监督,建立对粮食投机行为的纠错机制和严惩规则。

我国粮食是如何管理的?

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和深入发展,粮食统计工作在统计手段、对象、任务、内容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何面对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更好地推进粮食统计工作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是目前做好粮食统计工作的新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粮食统计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重视统计管理、统计人员和统计信息的真实性1、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实现转变。

新形式下的粮食统计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在转变服务观念上下文章,由“上报型”统计向“管理型”统计转变,变要我统计为我要统计,使统计成为企业科学管理的工具。

把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作为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跳出统计数据的局限去研究市场,从提供统计数据向提供决策意见和分析发展,充分发挥统计信息作用,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2、加强对统计工作领导。

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要关心和重视统计基础工作问题,解决好基层统计力量,加强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统计调查和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保障。

粮食安全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力度,在节粮减损上取得积极成效。但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任务仍相当繁重,空间还很大。

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加大,全球濒临严重粮食危机。因此,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具有重大意义。

节粮减损有助于稳产保供,强化粮食安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方案》提出,要在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这相当于增加了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拓了重要途径。

节粮减损有助于减排降碳,实现绿色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离不开耕地、化肥、水资源等大量消耗。开展节粮减损,不仅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还能保护生态、减排降碳,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节粮减损有助于传承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是永不过时的美德。节粮减损的社会影响面广、牵动效应强,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抓手,不仅对传承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美德具有重要意义,还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记者:《方案》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长效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公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刚性制度约束,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