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小河豚吃什么

农资资讯048

小河豚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1。

家养小河豚最好配制专门的盐水,如果在淡水中长期饲养,它会逐渐失去活力,甚至会慢慢死掉

家养小河豚吃什么,第1张

河豚观赏鱼怎么养?

河豚这么养:

1、水体要加2%的粗盐;

2、保证最多两天一定要给食物,只吃活物(最爱吃小虾,活鱼,这些鸟市都有);

3、观赏型小河豚攻击性强,最好能单条饲养;

4、如果发现未到天黑就浮出水面“睡觉”(吸气成一球,可以用东西碰碰它,逼它吐气,看是否短时间会再“睡觉”)“睡觉”时间越短,就表明水质越糟糕;

5、观赏型小河豚体表颜色越鲜艳越好,发黑、发暗就要注意了;

6、冬天要注意控制水温,22度左右比较适合

河豚饲养方法?

1、饵料投喂

在将河豚放养入池后,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在15度的时候河豚还是有一定的摄食能力,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定时投喂。在放养的初期时,让河豚形成一个定点进食的习惯,饵料应该是湿的颗粒饵料,最好是现做现喂,一般的投喂量要达到河豚体重的一半,每天最少两次。当水温下降到12度以下的时候,河豚的摄食量会明显的下降。水温达到10度时,河豚基本上就不会进食了,这个时候要停止投食,增加适当的水温。投食时要让河豚吃好吃饱,将残留的饵料及时捞出,防止污染水质。

2、水质管理

越冬时应该将池塘的水全部换掉,连续充氧。当水温过低的时候,河豚就会停止摄食,这时的换水量可以减少到池水的20%左右,进行间断性的充氧,每次至少半个小时,间隔时间也是半个小时。每天晚上及时充氧,防止河豚由于缺氧而窒息死亡。

3、鱼病防治

在河豚越冬的时候因为密度过大,所以非常容易发生疾病。在将鱼种放养之前要对其进行消毒工作,将鱼种身体表面的寄生虫与病菌清除干净。防止在生长过程中受伤,感染病伤口,给了细菌的侵入机会。越冬的时候要以预防为主,一般每隔半个月,就需要对其使用抗菌素等药物进行表面消毒,发现已经患病的鱼要及时捞出来,进行隔离养殖治疗,防止鱼病传染蔓延。

4、倒池换水

对池塘进行换水可以降低水中由于河豚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以及病菌的数量,让河豚的生长环境得到改善。倒池有利对鱼池进行周期性的全面消毒,将池中的有害生物与寄生虫等清除。改善池水的环境,可以有效的减少鱼病的发病率,提高它们越冬时的存活率。一般是30天左右倒一次池,越冬前也需要倒一次,对池塘进行一个全面的彻底消毒。

河豚幼崽怎么养?

1、专池饲养

河豚的幼苗体小幼嫩,对于环境的适应力较差,外界的刺激不利于它的生长,所以要专池饲养,饲养前先要进行清塘处理。将池塘的水全部排干,利用太阳暴晒发白,清除池地的淤泥,在注水10-20cm,在全池泼洒生石灰消毒,一般每亩使用生石灰100公斤,将其兑水溶解后,趁热进行全池泼洒。消毒一周后,待毒性消除,即可放苗饲养。

2、培育水质

在放苗好要进行一步操作,那就是培育水质,在消毒3-5天时,将池塘中药施用发酵的有机肥或粪肥,这样可是水质变肥,每亩施用有机肥150-200公斤,等待水色变为黄绿色或茶褐色即可。这样水质既有利于河豚幼苗的生长,水质肥力较好,会滋生大量的有机生物,为河豚生长提高大量的天然饵料。

3、合理密放

在河豚下塘时,要注意水温的变化,池塘的水温和河豚暂养的水温不宜超过2度,否则水温变化极大,会导致河豚幼苗感冒,以致造成大量的水温。

所以放苗的时间要把握好,如果水温差较大,可在暂养的地方,不断注水,使其和池塘的水温相近,水温差低于2度在放苗下塘。在放苗时也要注意方法和密度,在投放时,要站在鱼塘上风处,将幼苗慢慢放入糖中,一般每亩投放幼苗12-15万尾。

4、投喂管理

河豚幼苗嘴型较少,所以前期让其自行摄食水中的有机生物,在经过水质培育后,水体中天然饵料可供其生长,待放苗半月后,可投喂豆浆,一般在早晚各投喂一次,每亩投喂50公斤。在一月后即可投喂饲料,饲料选择用豆饼、糠麸、酒糟按比例搭配而成,也可根据水质变化,及时追肥保持水质肥力,供应足够的天然饵料。

5、消毒防病

幼苗对于病害的抵抗力较低,一旦发生病害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染整个鱼塘,并造成大量的死亡。所以要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尤其是食场、网具、投料工具等,要用漂白粉进行消毒,而池塘要用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每亩使用生石灰50公斤。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河豚幼苗常见的病害有气泡病、水霉病、烂鳃病及寄生虫病等,发现病害后要及时对症下药。

弓背河豚吃什么?

弓背河豚主要食物是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虾、蟹、贻贝等。它们还会吃鱼类和海藻等。因为弓背河豚的口腔较小,所以它们将猎物捕捉到口中然后咀嚼。除此之外,弓背河豚还会逐渐适应捕捉人工饲养的小鱼类作为食物。弓背河豚是一种比较稀少的水产类美食,因为其风味鲜美、肉质鲜嫩且口感独特,所以备受人们钟爱。然而现今许多地方的弓背河豚数量越来越少,因此需要更好的保护其栖息地及生态环境,以便于其在地球上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