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

农资资讯026

小麦赤霉病什么时间显现出来?

小麦赤霉病会在生育季节成熟期后显现出来。原因: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生长在小麦茎秆、叶片和鞘片等部位,以孢子形式侵入小麦,随着小麦的生长,病菌也会随之发展。赤霉病病原菌的第一批孢子一般是在米发后2-3周出现,之后依次递增,直到成熟期后大量释放孢子,导致发病率增加。延伸:小麦赤霉病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不仅会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还会对小麦的质量与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农民应该注意种植时间、肥料施用、采摘时机等方面,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同时,在病害发生后,应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以期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时间?

回答如下: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时间一般为小麦生长期的花粉期和籽粒灌浆期,主要在潮湿、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具体而言,一般在小麦开花至籽粒灌浆期间,当气温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75%以上,连续降雨或高湿条件下,小麦就容易发生赤霉病。此外,田间喷药不到位,药剂选择不当等也会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第1张

小麦赤霉病扬花后多长时间发病?

十天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其发病时间主要是在小麦生长期间,尤其是在拔节至灌浆阶段。这是因为在这个生长阶段,小麦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赤霉菌的繁殖和侵染。另外,小麦生长期间也应注意防治其他病虫害,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以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赤霉菌发病症状如何?

症状

小麦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常见。通常在乳熟期于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病情扩展可达整个小穗或多个小穗。病小穗或病穗呈枯黄色,潮湿天气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粘胶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若穗轴或穗颈受侵染可造成白穗。在病害发生后期,若遇潮湿天气,长粉红色霉层的地方会长出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囊壳。种子萌发至幼苗期若病菌侵染幼芽鞘、根鞘或根,可引起褐色腐烂,使种子不出苗或出土后死亡,即苗枯,病部也可长出粉红色霉层。茎基部受害后变褐色,后期变软腐烂,造成整株死亡,即茎基腐。拔起病株时,易在茎基腐烂处撕断,不能连根拔起。

病原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最主要的种类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3~5个横隔;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菌〔Gibberelle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子囊壳散生或聚集于病组织表面,卵状至圆锥状,顶部有瘤状突起。子囊壳在最适温度15~20℃之下,2~3天即可形成,在25℃条件下子囊壳5~10天可形成子囊孢子,如土壤湿度80%以上,地面的玉米秸秆即可产生很多子囊壳。子囊孢子在小雨或有露水时释放量最多。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为25~30℃。

发病特点

造成麦类赤霉病的初侵染源南方主要是水稻秸秆,华北主要是玉米和棉花秸秆,东北主要是小麦和杂草残体上越冬的子囊壳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常年以小麦扬花期子囊孢子的1次侵染为主,多雨年分后期的分生孢子也有重复侵染。小麦扬花期多雨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偏施氮肥的麦田,因田间潮湿郁闭,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抓好麦田开沟排水系统,降低田间湿度;清除田间和田头玉米、棉花秸秆等病残体。

(2)药剂防治。扬花初期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80%多菌灵微粉50克加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若扬花期碰上连阴雨天气,可第一次药后7天再用药1次。

小麦麦粒发红是怎么回事?

?一、小麦苗期雨水过多或麦田低洼出现渍涝危害,会使叶片变为暗红色,严重时造成烂根死苗。二、麦田过量施用氯磺隆等磺酰脲类除草剂、低温期不当施用异丙隆等除草剂,会导致麦苗出现叶尖变红、叶片发黄等症状。三、麦苗缺磷,根系发育差,次生根少而弱,叶色暗绿无光泽,叶尖及叶鞘呈紫红色,植株瘦小,建议您发病时可以用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进行喷洒,喷洒时最好选在晴天的下午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