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在哪里

农资资讯042

大雁是一种大型水禽,在全世界分布很广,喜欢生活在有河流滩涂,湖泊沼泽等水域湿地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候鸟,夏天的时候它们飞往北方孵卵育雏,天冷了之后又会飞到南方越冬。

近日,山东菏泽地方媒体报道,大批南归的大雁来到了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的黄河滩涂地与黄河岸边的麦地中,在这里栖息、觅食、嬉戏,它们时而在黄河中游荡,时而在岸边溜达,时而飞到农田里吃麦苗,时而成群结队飞舞盘旋,在黄河中游荡和在地面上觅食的时候,远远看去非常壮观的一大片,飞起来的时候犹如一片乌云,场面甚是震撼。

当地林业局称大雁来这里越冬已经有七年了,从每年的11月份来到这里,直到第2年的3月份离开,在黄河滩涂区活动长达5个月之久,最早的时候每年大约有两三万只,现在每年可多达10余万只,这样的种群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冬眠在哪里,第1张

那么这么多的大雁,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前面说了,大雁在全世界的分布很广,在我国华北平原一带越冬的大雁主要来自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以及蒙古国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当那里气温下降河面结冰之后,觅食变得相当困难,它们就成群结队向南飞行,飞行高度可达5000~8000米,看到有水域和食物的地方就会落下来,只要食物不匮乏,它们就可能在这里越冬,如果食物缺少,它们会继续向南飞行寻找新的越冬地。

近年来我国华北平原一带冬天不是特别低,黄河也不再断流,河面结冰的时间也很少,具备大雁越冬的条件,它们也就选择在这里越冬了,不过这里也算得上大雁大规模越冬地最靠北的区域之一了,因为再往北气温会更低,湿地也比较少,野外能觅食的地方也比较少,不适合大雁大规模越冬。

大雁是家养的鹅的祖先,两者体型差不多大,全世界共有9种大雁,我国有7种,常见的还有鸿雁、豆雁、斑头雁、白额雁和灰雁等,一般人很难知晓它们的区别,所以通称为“大雁”,有的地方也称野鹅,不过鹅与大雁都并非天鹅,天鹅的体型要更大一些,脖子也更长一些。野生大雁现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是不允许捕猎的。

大雁每年都是从哪里飞往哪里过冬,春天又从哪里飞回来?

大雁属于群居性候鸟,为了生存,每年临近冬天,都要飞到食物丰富且温暖的南方去生活。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又成群结队的返回老家。

在飞行途中,它们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一个“人”字,步调一致,姿态优美,煞是好看。每当它们成群结队向南飞行时,仿佛告知我们冬天即将来临。当它们回来的时候,早已是春光明媚的时节了。

越冬和过冬的区别?

越冬”与“过冬”的辨析如下: “越冬”和“过冬”都指度过冬天,但“过冬”可以用于人,而“越冬”只用于植物、昆虫和细菌等。

都有哪些动物冬眠?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就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搏也相应变得微弱,体温直线下降,可以达到5度。即使用脚踢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就像死了一样。

松鼠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怎么摇都不睁开眼。把它摆在桌上,用针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刺猬冬眠时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入口。

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放入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蜗牛是用自身的黏液把壳密封起来。绝大多数的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不是“成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 动物冬眠的姿势也各不相同。

蝙蝠往往在屋梁上或山洞顶部的隐蔽处,把身体倒挂着呼呼熟睡。

刺猬、松鼠和狗獾等在洞穴或窝巢中抱头大睡;石头下、枯叶堆、树洞里,都可以成为蜥蜴的冬眠场所。

蜗牛则躲藏在石缝或枯叶间,连自己的壳也封闭起来,只留一个小孔供呼吸用。

蜗牛

冬眠是什么意思呢?

冬眠(英语:Hibernation),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冬眠,是一些异温动物(一些冬眠哺乳类与鸟类)和变温动物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几乎到0℃),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冬眠,是变温动物在寒冷的冬天避开食物匮乏的一个“法宝”。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冬眠的动物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目、有袋目、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及灵长目中的个别种类,鸟类中的褐雨燕及蜂鸟等都有冬眠行为,称之为冬眠型动物,即异温动物。这类动物体型较小而代谢率较高,比大型的恒温动物,相对地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维持恒定体温。熊及臭鼬等动物在冬季呈麻痹状态,但体温不降低或降低少许,且易觉醒,有半冬眠动物之称。变温动物到冬季亦呈麻痹状态,但它们的体温是随环境温度被动地变化,在温度降低到可耐受温度以下时,不会被激醒,而是被冻死。这种行为与恒温动物的冬眠完全不同。称之为蛰眠。冬眠型动物的年度周期可分为非冬眠季节(生殖季节)与冬眠季节。北京地区的刺猬约于3月底出眠,并立即进行生殖活动,完成生殖后便转入肥育期,一直到10月初,是非冬眠季节;10月-3月是冬眠季节。此时,动物蜷缩不动,不吃不喝,代谢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在这两个季节里,动物的生理状态迥然不同,但又互相依存。非冬眠季节后期的肥育为冬眠储存能量,在冬眠季节后期,性腺开始发育,动物出眠后便可立即进行生殖活动。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节体温是可变的。故特称为异温动物。在非冬眠季节里其体温也有2~5℃的波动,而与其亲缘相近的非冬眠型动物的体温波动仅0.5℃左右。此外,冬眠型动物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也显然地大。人的致死低体温是29~26℃,大鼠是15~13℃,而冬眠型动物则可耐受接近0℃的低体温,甚至超冷状态,如蝙蝠超冷到-9℃仍可复苏,自动产热使体温上升到正常。这是异温动物区别于恒温动物或变温动物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