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人物素材100字

农资资讯037

科技兴国有关的简短的名人事例?

1942年,卞德培在上海中法中学读书,正值抗战时期,不断恶化的环境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8岁染上了肺结核,使卞德培升大学的梦想像瘪了的皮球,再也鼓不起来了。1945年7月,高中毕业后,几经周折,进了上海法商东方汇理银行当练习生。

银行的工作不算紧张,但生活的担子并不轻松,在此后的好几年时间里,他一直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之一,物价一天数跳,币值像断了线的风筝那样垂直下落,使他备感生活的艰难。尽管这样,他仍节衣缩食,从不多的工资中挪点儿钱出来,买些最喜欢的天文书。

被星空魅力吸引着的他,希望别人也能分享宇宙之美,于是走上了天文普及之路。1946年,他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科普知识小品,介绍日月食的原理和现象。接着,又大胆地写了第一本书,5万字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的殖民地》,讲的是一个假想的飞往月球的故事。

袁隆平的人物素材100字,第1张

2、王选1976年夏,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压缩倍数达到500∶1)和高速复原方法。

率先设计了提高字形复原速度的专用芯片,使汉字字形复原速度达到700字/秒的领先水平,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描述笔画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小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

3、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4、钱学森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后到美国留学,研究空气动力学,与老师一起提出了“卡门-钱公式”,并创立了工程控制论。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要求回国参与建设,受到阻挠和迫害5年后终于回到祖国,他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5、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树立科技强国的理想。1948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他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

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

华夏已无饥民,盛世如您所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就是袁隆平爷爷吧。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袁隆平,深沉地爱着这块土地、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虽处江湖之远而心忧天下、情系苍生、自强不息、历久弥坚,可谓中华之脊梁。

也许他只是一介农夫,可他为民立命、埋头苦干的精神,足以定格成历史天空上璀璨的恒星,坚定而温暖地守望这块土地,看着她国富民安、源远流长!

为国家复兴而奋斗的人物故事?

1、钱学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吉鸿昌,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3、华罗庚,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关于中国进步的人物素材?

譬如袁隆平,钟南山,杨利伟等。

有远大志向的人物事例?

牛顿7岁时就立定志向要成为打开自然之谜的人,对于各种物理现象都认真观察,到了10岁就能观测天象和探索天体物理规律,16 岁就用实验的方法测量风速等物理量,23岁发现万有引力定律,24岁开始数学微积分的创造,26岁就成了著名科学家,对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