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量天尺的使用方法

农资资讯030

量天尺是什么

量天尺是一种古代测量天体距离和位置的仪器。据传,这种仪器最早是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尧舜发明的。量天尺呈长条形,通常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个距离标准和一个测量杆。距离标准被认为是一个扁平的圆盘,其中心有一小孔,可以准确地位于天体的恒星。测量杆是一个长而细的杆,固定在距离标准上,具有细小的刻度。对于使用量天尺进行测量的人来说,主要的挑战是要精确地观察到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

这些观察通常在夜晚进行,因此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和工具来帮助观察者进行精确测量。虽然现代天文学家使用类似的工具来精确地测量天体,但是量天尺在古代被视为高度先进的技术,因为它们可以同时测量多个天体的位置和距离。

量天尺盆栽养殖方法

养殖量天尺时,要使用腐叶土、粗砂、腐熟的牲畜肥配制基土,并将土壤平铺在水泥地上晾晒,消灭其中的虫卵和细菌,而且养殖的过程中,要向盆底铺上碎瓦片或鹅卵石,提高盆土的透气性。

古代量天尺的使用方法,第1张

光照条件

量天尺喜光照但不耐晒,春秋季节可以为植株提供上午和下午的光照,午后遮阴处理,而夏季光照过强时,要为量天尺创造半阴环境,冬季光照微弱,可以为植株提供全日照,促使茎干生长粗壮。

合理浇水

量天尺属于肉质根系,怕积水,浇水过多就会导致根茎腐烂,植株出现倒伏现象,春季养殖时,可以每隔半月浇水一次,并每天向四周喷雾增湿,夏季要每天浇水两次,冬季应该暂缓浇水,保持土壤干燥。

量天尺为什么有白色的点

量天尺上的白色点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对比度和可视性。这些白色点通常被称为刻度标记,它们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读取尺子上的刻度。

通过与黑色或其他深色背景形成对比,白色点能够更清晰地显现出来,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此外,白色点还可以帮助我们在使用量天尺时更容易找到起始点和终点,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因此,白色点在量天尺上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量天尺的养殖方法是什么

量天尺又称霸王鞭、三角火旺和三棱剑,是仙人掌科攀援植物的其中一种。量天尺一般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北部,后引进国内多生长于广东福建等南部地区。阳光照射温和,透水性能较好的沙壤土,是养殖量天尺的基本需求,下面就具体讲解一下关于量天尺的养殖方法。

1. 养殖地点的选择

量天尺喜欢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且阳光照射尽量不要太过强烈,所以当阳光照射强烈时,尽量放在半阴的环境下养殖,若是天气较冷,则需要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平均温度最好在10摄氏度以上,避免因气温过低使量天尺发生冻害。

2. 土壤的选择

量天尺喜欢富含腐殖质且透水性能较好的沙壤土,所以平时可以在栽种量天尺的土中,加一些腐叶土和粗沙混合,也可以采用腐叶土和草木灰的混合土壤进行栽培。期间尽量选择有机肥料进行施肥,将肥料放在植物周围,更有利于量天尺对肥料的吸收,促进量天尺的生长。

3. 浇水的次数

量天尺比较耐旱,春季不要过多浇水,以每10天或15天浇一次水为准,夏季天气炎热,需要每天清晨或傍晚时浇一次水,冬季盆土尽量保持适度干燥,可以用塑料薄膜将盆栽土壤处包扎进行保暖。

4. 量天尺的修剪

量天尺采花后,需要将已开过花的密集枝条以及老枝条剪除,这样能够使下面新枝条充分接受阳光以及改善通风条件,促进下一次开花。

5.施肥管理

量天尺对肥料要求不高,生长期间每15到20天施腐熟的液肥一次,冬季停止施肥。施肥不可过量,否则容易导致烂根。

6.注意事项

量天尺多以扦插繁殖,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枯萎病、炭疽病、疮痂病等等,需要及时关注其生长状况,以能尽快进行处理。量天尺每1到2年需要换一次盆,在换盆时需要选择跟植株比例大小合适的,移盆前需要将量天尺取出晾半个月再进盆。

7.病虫害防治

(1)量天尺疮痂病初发病时,用小刀将疮痂病斑挖除,然后涂抹40%多菌灵·三唑酮或45%三唑酮50~100倍液。

(2) 量天尺炭疽病发病初期可以按1::1 比例喷施30%氧氯化铜+70%代森锰锌,或70%托布津+75%百菌清1000倍液,也可以喷施80%炭疽福美800倍液,或40%多菌灵·三唑酮1000倍液等,药剂需交替使用,每10天用一次。

古代人们利用什么观测太阳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在现存的河南 登封观星台上,40尺的高台和128尺长的量天尺也是一个巨大的圭表。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是指计时用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现存于北京 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最外面的那个圆环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间固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 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在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筒,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后来,古人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置了几个圆环,也就是说环内再套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观象台上安置的天体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制于清康熙年间,重3850公斤。 天体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空心铜球,球面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用于量度天体的具体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圆点代表天上的亮星,它们严格地按照亮星之间的相互位置标刻。整个铜球可以绕一根金属轴转动,转动一周代表一个昼夜,球面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北天极和南天极。两个极点的指尖,固定在一个南北正立着的大圆环上,大圆环垂直地嵌入水平大圈的两个缺口内,下面四根雕有龙头的立柱支撑着水平大圈,托着整个天体仪。利用浑象,无论是白天还是阴天的夜晚,人们都可以随时了解当时应该出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是宋代 苏颂、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一座大型天文仪器,它把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和报时装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一项卓越的创造。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呈下宽上窄的正方台形,全部为木建筑结构。全台分为三部分,最上层是一个可以开闭屋顶的木屋,里面放置一架铜制浑仪,用来观测天象;中间部分是一间密室,放置浑象,可以随时演示天象;最为有趣的是下面的报时装置,在台的南面可以看到五层木阁,每一层木阁里都有报时的小木人,他们各司其职,根据不同的时刻,轮流出来报时。它的一套动力装置“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