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杜英的分布范围

农资资讯035

杜英树分布区域?

杜英树(Scientific name: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是一种常见的澳大利亚原产的乔木,也被广泛引种到其他地区。它的分布区域包括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河流沿岸。此外,杜英树还被引种到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南非、美国、中国、巴西等。它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因此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杜英树的身影。

杜英跟香樟的区别?

一、形态特征的不同

中华杜英的分布范围,第1张

1.杜英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5-15米;嫩枝及顶芽初时被微毛,不久变秃净,干后黑褐色。叶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3.5厘米,上面深绿色,干后发亮,下面秃净无毛,幼嫩时亦无毛,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常下延,侧脉7-9对,在上面不很明显,在下面稍突起,网脉在上下两面均不明显,边缘有小钝齿;叶柄长1厘米,初时有微毛,在结实时变秃净。

总状花序多生于叶腋,长4-10厘米,花序轴纤细,有微毛;花柄长4-5毫米;花白色,萼片披针形,长5.5毫米,宽1.5毫米,先端尖,两侧有微毛;花瓣倒卵形,与萼片等长,上半部撕裂,裂片14-16条,外侧无毛,内侧近基部有毛;雄蕊25-30枚,长3毫米,花丝极短,花药顶端无附属物;花盘5裂,有毛;子房3室,花柱长3.5毫米,胚珠每室2颗。

核果椭圆形,长2-2.5厘米,宽1.3-2厘米,外果皮无毛,内果皮坚骨质,表面有多数沟纹,1室,种子1颗,长1.5厘米。花期6-7月。

2.香樟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50米。树冠庞大,呈广卵形。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绿色光滑。单叶互生,薄革质,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背青白色,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渐短尖或近尾尖,基部楔形或圆形,离基3出脉,脉腋有腺点,边缘呈波状。花期5月,圆锥花序生于新梢叶腋,花小,黄绿色。浆果球形,11月果熟,熟时紫黑色,具杯状果托。

二、生态习性的不同

1.杜英生态习性

杜英喜温暖潮湿环境,耐寒性稍差。稍耐阴,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耐修剪。喜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酸性土壤。适生于酸性之黄壤和红黄壤山区,若在平原栽植,必须排水良好,生长速度中等偏快。对二氧化硫抗性强。

2.香樟生态习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严寒。喜阳,稍耐阴。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在碱性土种植时易发生黄化。喜深厚、肥沃、湿润的黏质酸性土壤。为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能抗风。寿命长,可达千年以上。有一定的抗涝能力,在地下水位较高时尚能生长,但扎根浅,且提前衰老。萌芽力强,耐修剪。

三、主要产地的不同

1.杜英主要产地

产中国南部及贵州南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均有分布。日本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琉球。生长于海拔400-7米,在云南上升到海拔2000米的林中。

2.香樟主要产地

原产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特产的经济树种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也是华东地区主要栽培的常绿阔叶乔木之一。樟树分布大体以长江为北界,南至两广及西南,尤以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省分为最多。垂直分布可达海拔1000m。在自然界多见于低山、丘陵及村庄附近。朝鲜、日本亦产之。其它各国常有引种栽培。

杜英树生长速度?

一般一年苗可以生长到50厘米左右高,三年即可成树。

杜英树是杜英科杜英属常绿乔木,高可达15米,花期6-7月。杜英常绿速生树种,材质好,适应性强,病虫害少,是庭院观赏和四旁绿化的优良品种。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台湾、浙江、越南,生低山山谷林中。

斗篷山的景区植物?

综述

贵州都匀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区,景区山体相对高差大、土层深厚、土体湿润,为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林区现存森林多属原生性较强的天然植被,森林类型多样,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等。

森林群落类型。斗篷山景区主峰海拔1961m,最低海拔855m,地形切割大,现存的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在海拔1100~1300m为常绿阔叶林带,1300~1500m为方竹林或偶尔出现常绿阔叶林,受择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林,1500~1961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在海拔1900m的天池附近出现以常绿性杜鹃为主的杜鹃花矮林。落叶阔叶林一般分布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以上的局部地段,或个别分布在海拔1000m左右的村寨附近。 常绿阔叶林是斗篷山景区的地带性植被,是一种原生性较强的森林。林中树木高大挺拔,树冠浓绿,常见森林群落有:

小红栲[Castanopsis carlesii]、厚皮栲[C.chunii]、木荷[Sch-ima superba]林,分布于海拔1200~1300m,乔木层分化为2亚层,以小红栲占优势,混生贵州石栎[Lithocarpus elizabethae],红花木莲和毛叶杜英。灌木层有多种冬青[Ilex spp.]、山矾[Symplocos caudata]、柃木、卫矛。草本层有野牡丹科、菊科等植物。

甜槠栲[Castanopsis eyrei],木荷林,分布于海拔1100~1200m,其组成树种除甜槠栲占优势外,还混生着黄樟、杜英等常绿树种和野樱、水青冈等落叶树种,灌木层有油茶、满山红、马银花、亨氏蔷薇等。

硬斗石栎[Lithocarpus hancei]、贵州石栎[Lithocarpus elizabethae]、薄叶润楠[Machilus lephophylla]林。分布于海拔1300m左右地段,乔木分化为2亚层,其组成树种还有青冈栎、毛杜英、木莲、光叶石楠、檫木、野樱等,灌木层及草本层不发达,但植物种类较多。 斗篷山景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面积较大,常见的群落类型有:

小红栲、鹅耳枥林,是斗篷山分布较广的森林,多数长在山脊附近,垂直分布于海拔1400~1700m,其乔木层有多脉鹅耳枥[Carpinus polyneura]、雷公鹅耳枥[C.viminea]、厚皮桦、水青冈、旱冬瓜、白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argyrotricha]等。林下灌木层有直角荚 和算盘子,草本层多为菊科植物及禾草等。

硬斗石栎、水青冈林,分布于海拔1400m,其乔木层有头状四照花,灯台树、枫香、玉兰。灌木层有满山红、南烛等。 斗篷山景区的落叶阔叶林多数分布于海拔1700m以上地段,个别分布在海拔1000m左右的山麓或村寨附近。常见森林外貌春夏淡绿色,入秋黄红色,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水青冈、枫香林,是斗篷山较为常见的森林群落。其乔木树种有檫木、枫香、野樱、灯台树、中华槭、白栎。灌木层有狭叶方竹、新木姜子、南烛、映山红、乌饭树、山胡椒、柃木、水青冈,草本层有鳞毛蕨、凤尾蕨、楼梯草等。

枫香、响叶杨[Populus asdenopoda]林。分布于海拔1200~1270m,其乔木层有光皮桦、杨梅、拟赤杨、白栎。灌木层有金丝桃、插田泡、亨氏蔷薇等。

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林。分布于谷江河、胡广峡谷、马腰河峡谷两岸,形成单优群落。单层林,树高8~15m,胸径4~25cm。林下灌木层有西南绣球、绣线菊、火棘等。 斗篷山景区的针叶、阔叶混交森林面积较小,针叶树种多属人工造林,阔叶树林是后来封山育林起来的。主要树种为马尾松、黑松及麻栎、白栎、光皮桦,灌木层有皂柳、南蛇藤、火棘、马银花等。

植物组成。斗篷山景区森林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初步实地考察,斗篷山景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41科,334属,494种。其中有蕨类植物23科,34属,44种;裸子植物6科,9属12种;被子植物112科,291属,438种。含3种以上的有海金沙科(属/种)4/5,金星蕨科5/5,鳞毛蕨科4/7,水龙骨科5/5,杉科3/3,杨柳科2/5,桦木科4/5,壳斗科6/17,桑科3/8,荨麻科6/10,蓼科4/8,石竹科3/3,毛茛科5/8,木兰科3/4,樟科8/24,虎耳草科3/4,海桐花科1/3,蔷薇科15/29,豆科9/12,芸香科4/7,大戟科6/6,冬青科1/9,卫矛科2/5,槭树科1/3,葡萄科3/3,杜英科2/4,猕猴桃科1/3,山茶科4/9,苷菜科1/4,野牡丹科3/3,五加科8/10,伞形科5/5,山茱萸科4/6,杜鹃花科5/13,紫金牛科3/7,山矾科1/3,安息香科3/3,马鞭草科3/3,唇形科3/3,茄科2/4,玄参科3/3,茜草科11/12,忍冬科2/5,桔梗科4/4,菊科19/21,禾本科20/29,莎草科4/6,天南星科2/3,百合科6/8,鸢尾科2/3,姜科3/3,兰科3/3等52科。在森林中起主导作用是壳斗科、樟科、杜鹃花科、竹亚科及冬青科的植物。

斗篷山景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钟萼木、银杏、珙桐、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三尖杉、蓖子三尖杉、榉树、马尾树、鹅掌楸、红花木莲、杜仲、银鹊树、黄檗等。